中国网南阳9月18日电 “这两年,村里建起标准化大棚免费给俺用,又培训香菇种植实用技术,俺现在熟练掌握一整套实用技术,再也不晕着头蛮干了。去年香菇出菇季节,俺请五六个亲戚帮忙采摘,忙不过来,急得直发愁!”贫困户苏长丰喜忧参半地说。
9月16日,南召县乔端镇马别湾村贫困户苏长丰村里香菇种植基地标准化大棚里查看袋料香菇,今年她家利用村里4个标准化大棚种植12000袋香菇,当前香菇发酵良好,再过几天,天气逐渐转凉,气温下降至25度,她就计划翻袋、注水,国庆节前第一茬鲜香菇上市销售。
“早些年,我家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搭建简易的竹木棚子种植香菇,场地不宽敞,通风条件差,技术操作不规范,一年种植3000袋,忙碌一年收入万元,连一家人基本生活维持不住。那时愁死人!”而这些年却是“甜蜜的忧愁”,她种植香菇有了“章法”,关键技术环节心里有谱,香菇生产实现“三高一低”,香菇产量高、出花菇率高、收益高,坏袋率低。
她喜上眉梢,高兴地扳着指头算一笔账:2016年种植3000袋,1袋收入3元,收入10000多元。2019年种植12000袋,1袋收入6元,净增长3元,收入70000多元,收入翻了一倍。
“温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导致减产,这些天一定得把控好,不能让过早出菇。”南阳市移动通信公司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建强在大棚里给他开展技术指导。“去年这一个棚的食用菌卖了两三万元,今年你更要上点儿心,按照技术操作标准去做,不要急于求成,确保今年实现有个好收成!”李建强细心地叮嘱她。
南召县乔端镇马别湾村是深度贫困村,村里116户、383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22人。耕地面积150余亩,人均耕地不足0.3亩,“巴掌大”的地块零星分散在山涧里,群众靠山吃山,大多数群众依靠种植一点香菇养家糊口。村里虽然有丰富的柞木资源,群众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习惯,但是缺技术、缺场地,主导产业一直没有培育起来。
2018年驻村第一书记李建强驻村后,经过深入走访,反复揣摩、审视村里优势劣势,决定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食用菌种植主导产业。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组织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赴南阳市西峡县、开封市兰考县学习取经,另一方面他发挥移动公司坚强后盾,邀请西峡县科技局香菇种植专家到村里传经送宝,让群众聆听专题课程,感悟科技的神威。
“第一场食用菌实用技术讲座,村部会议室挤满了人,西峡县种植专家讲得头头是道,群众听得如醉如痴。中午12点,缠着专家不让下课。下午,种植大户又把专家拉到家里,手把手现场教学指导,过足了科技瘾。”李建强记忆犹新地说。
57岁的香菇种植大户王子伟是个种地的“老把式”,早些年自己摸索着种植香菇,技术不过硬,香菇种植后陆续出现严重的“坏袋”现象,家里种植3000袋香菇,坏掉500-1000袋,心疼得直掉泪。“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抱着老思想不开窍,是要吃亏的。”王子伟说。
这些年,他听了香菇种植专家的讲座,茅塞顿开,遇到技术难题,总是向西峡县种植专家虚心请教,夏季香菇管理越夏是个关键环节,他请专家支招:入伏时节,保持大棚通风,向大棚地面洒水降温;三伏天,直接向香菇袋喷水降温,保持大棚温度稳定,坏袋率就会大幅度下降。今年他种植15000袋,只有100多袋坏掉。
山路弯弯情长长。3年多来,李建强以村为家,帮扶工作重心一直在食用菌产业上,通过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陆续建起了1座大型恒温大棚、3座双层标准化发酵大棚、20座标准化种植大棚、一座标准化菌棒生产车间、1座10吨的鲜香菇存储冷库,形成了完整的香菇种植产业链,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全村香菇种植40万袋,其中20多贫困户种植香菇,最多的贫困户1年种植20000袋,一年净收入10万元。我村37户贫困户已脱贫36户,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37%下降至2019年底的0.2%。”村党支部书记王春付自豪地说。
“这些年,我们依靠种植香菇、山茱萸,村集体经济从零收入飙升到2019年11万元,家底变得厚实啦。从全镇综合考评倒数后三位,跃入全镇前三甲,开足马力、弯道超越告别贫困。”(赵振旗 廖涛 史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