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8日电(记者袁敏)记者近日从黄河口朱鹮野化研究基地了解到,“鹮归齐鲁”朱鹮野化放飞项目中一只编号162的朱鹮于3月19日进行了长时间、长距离迁徙,共飞行11小时、跨越260公里,创造中国朱鹮野化种群迁徙观测史上全天飞行、连续飞行距离的两项纪录。
3月19日清晨5时40分,162号朱鹮由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东营利津盐窝镇振翅启程,1小时后从陆地进入渤海,之后4小时持续跨海飞行抵达天津港区,再历经5次起降抵达河北沧州。科研团队通过北斗卫星追踪发现,该个体在强气流中维持30-50公里时速,成功穿越渤海海域。渤海海峡的强气流与无落脚点的飞行环境,对翼展不足1.5米的朱鹮堪称生死考验。
“这一发现刷新了学界认知。”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副研究员刘冬平说,朱鹮一直被认为是短途扩散鸟类,此前能证实的连续飞行距离仅约40公里。然而,162号朱鹮却连续飞行近200公里,还展现出精准的跨海导航能力。这一突破为朱鹮东部迁徙种群的重建带来了新希望。
监测显示,此后162号朱鹮又朝东南方向突进95公里,抵河北盐山,后折返山东滨州。4月5日追踪数据显示,该朱鹮位于滨州无棣车王镇。根据每小时自动监测的大致体温、飞行高度和速度等数据判断,该朱鹮健康状况良好。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介绍,保护区的朱鹮从陕西和河北引进,用于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2024年10月放归的首批朱鹮共有6只,其中4只佩戴了卫星追踪器和环志。除162号朱鹮外,其他3只分别飞向寿光市、东营区和利津县。目前自然保护区的朱鹮已经进入繁殖期,待繁殖期结束后,将挑选三四对觅食能力和飞行能力强的朱鹮进行第二批野化放飞,为第一批朱鹮送去同伴,以期在中国东部滨海湿地形成野外种群。
据悉,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方宝石”“鸟中大熊猫”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