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上皆emo”。早起emo,熬夜emo,吃饭emo,睡觉emo,听歌emo,工作emo……万事皆可让人emo。若要票选2021年度网络流行语,emo一定能占得一席之地。
当今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但是在宣扬“理性”,提倡“正能量”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多地相信“过多的情绪”只是一种庸人自扰的表现。积极的情绪被大肆鼓励,消极的情绪让人避之不及。情绪化,成为一种公认的不成熟、糟糕的性格特质。“迷茫”、“失落”、“焦虑”、“抑郁”等字眼太沉重,但这些情绪需要一个出口,于是emo横空出世,成为释放这些负面情绪的新的出口。
emo全称Emotional Hardcore,即情绪硬核,原本是指一种音乐风格,不过在互联网语境下,它已经超出音乐范畴,被解构成为伤感、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代名词,并随之衍生出了“emo文学”。emo不只是一场互联网文字游戏的狂欢,也是年轻人某种情绪的聚合和压力的释放。
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年轻人的情绪变化也在一瞬间。情绪会影响一下子,但绝不是一阵子。作为一个情绪点,emo表达的其实是场景式的“触景生情”,它是一种短效情绪,并不会让人长时间沉浸其中。正如网友所说:“我虽然emo,但我可以正常吃饭。我虽然emo,但我可以正常社交。我不可能每天因为emo,啥都不干。”
emo并不等于丧,同“蓝瘦香菇”,“网抑云”一样,它只是年轻人调侃消解的一种正常情绪表达。大多数时候,年轻人说自己“emo了”,只不过是情绪的小小宣泄,暂时让紧绷的身心“短路”,或是调侃一下而已。所以,不必急于给年轻人的emo贴上负面标签,请给年轻人表达情绪的自由。
当然凡事都需有度。西班牙有句谚语:“如果常常流泪,就不能看见星光”。如果让emo变成一种生活常态,消解了自己真实的情绪,那我们也将失去真正的情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