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作品,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她的作品细腻,生动,传神,再加上她对于美术,音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她的作品一直都是影视剧改编的热门IP。
改编数量很多,质量却良莠不齐。
巴赞曾经说过,作品的文学素质越高,改编作品越难以与之匹敌。
导演关锦鹏,许鞍华都是一个张迷,成功将《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作品影视化。
除此之外,还有但汉章的《金锁记》,李安的电影《色戒》等等。
如今,又来了一部,那就是许鞍华的《第一炉香》。
不管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和前作相差甚远,并没有达到预期。
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仅有5.7分,和许鞍华的前作都相形见绌,更比不上她20年前的《半生缘》。
再看看看票房,其实票房是和口碑挂钩的。
电影上映三天,仅有1658万的票房成绩,还不到2000万,不及同期上映的零头。
随着口碑的崩塌,很多的评论开始发酵,还上了热搜。
电影没有出圈,倒是差评出圈了,一部张爱玲的电影,却拍摄成为喜剧,还是很有意思的。
来看看这些神级评价吧,网友们都好有才。
夸一个电影不一定能夸到地方,但是吐槽一部电影,却句句都在痛点吧。
这位网友说的话,好有画面感啊。
他应该是看了这一副剧照图,得出的结论吧,让人忍俊不禁。
这一位网友不仅批评了这一部电影,还用了陈凯歌的名句“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看来,他也是受到了很多的困扰。
能看得出来,大家虽然对于这部电影没有“上心”,但是对于评论还是很感兴趣的。
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快乐,这一波也是没谁了。
这一波“反向营销”倒是给电影带来了很多的热度。
有的时候,电影扑街了无法挽回,正面的营销作用并不是很大,反而是有争议性的评论给电影带来的关注度更高。
比如,当初鹿晗出演的《上海堡垒》,还没有上映之前,粉丝就疯狂宣传和营销。
口碑票房扑街了之后,很多观众们倒是抱着“看看有多烂”的态度走进了电影院。
当然了,这对于已经失利的票房补救不大,顶多就只是止损吧。
再回到《第一炉香》这一部电影,张爱玲的作品,怎么搞成了搞笑片了呢?
事情还要从2018年说起。
这部电影的争议点,从几年前选角就已经有了。
电影是许鞍华导演在《倾城之恋》和《半生缘》之后拍摄的张爱玲的第三部作品。
1997年,《半生缘》由黎明、吴倩莲、梅艳芳、葛优主演,相比较原著,人物更为清晰,导演以女性的细腻,展现了现实的无奈和错失姻缘的主题。
这也是女性导演的优势。
选角非常出彩,每一个角色都非常贴近。
懦弱无主见的沈世钧,倔强坚毅的顾曼桢,无奈的顾曼璐,甚至是葛优出演的见利忘义的反面人物都很生动真实。
这也是导演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80年代的电影《倾城之恋》,许鞍华拍出了年代的怀旧气息。
这部小说有很多犀利的语言,很难用影像去呈现,但是许导还是很有勇气的。
可以看得出,她对于张爱玲是很懂。
两部电影能够成功,和选择了合适的演员关系太大了。
到了《第一炉香》的时候,选角就引起了书迷的不满。
女主角马思纯,和原作中的葛薇龙形象气质相差太大,
原作中的葛薇龙是一位很有魅力,在交际圈游刃有余的女士,原来也是一个很清纯的学生。
因为避难,住在了姑妈家,受到了姑妈的影响,来到了声色犬马的地方,自甘堕落。
而马思纯出演的作品不少,但是出演这样一个女主角的挑战还是太大。
男主角则是一身腱子肉的彭于晏。
原著中的乔琪乔,是一个纨绔子弟,从小混迹在风云场合,是一个很“苍白易碎"、"阴郁颓靡的人。
而电影中出现的乔琪乔,被网友们戏称为“像是做苦力的挖煤工人”,甚至连“骆驼祥子、拉车师傅”之类的言语都出来了。
也是很讽刺,很有意思啊。
可见,拍摄大IP,首先需要过书粉这一关。
演员们能够突破外在限制,超常发挥,也能演绎出不一样的感觉。
但是,如果说演员的形象和原作格格不入,那么在观众心里,第一印象就已经不好了。
谁还会去电影院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