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医院六旬勤杂工感染艾滋病】 按照家属的说法,张强此前曾多次向医院反映自己被扎伤,但获得的回复仅为“酒精消毒处理”。
▲清运医疗垃圾中的张强。受访者供图
文| 新京报记者 薄其雨
编辑 王煜 校对 吴兴发
► 本文约2040字阅读4分钟
现年61岁的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勤杂人员张强(化名),在2020年11月13日被检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在其家属看来,院方对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对后勤人员缺乏培训,存在管理失当。
1月31日,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发布声明称,医院的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规范处置,对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相关人员严格执行培训上岗和个人防护”。此外,张强所在的第二住院部自2008年建院以来,从未收治过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
家属对于上述说法并不接受,并提出索赔诉求。1日,新京报记者从成都市卫健委获悉,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具体情况暂不方便透露。另外,成都市锦江区卫生健康局一名工作人员称,已收到关于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的相关情况反映,目前正在调查处理中。
医院勤杂工感染艾滋病
张强现年61岁,在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二院区工作,负责后勤杂务。4年前,张强开始负责清运医疗垃圾。
张强的侄女安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在接受这一安排后,医院并没有对张强进行医学垃圾处理的培训,也没有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垃圾积攒一定程度,他就把这些垃圾清运到总部的一个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其中用过的针头、棉签等都是混在一起的,叔叔每次清运都会被针头扎伤七八次。”
其提供的视频及图片显示,张强在日常工作中,除一副塑胶手套及一次性口罩外,没有穿戴其他防护装备,在医疗垃圾桶内,医用棉签、手套、纱布、输液管、注射器被堆放在一起。
按照家属的说法,张强此前曾多次向医院反映自己被扎伤,但获得的回复仅为“酒精消毒处理”。
2020年11月初,医院通知张强进行采血检查,在半个月之前,张强被针头扎伤并流血,向护士站报备后,院方对其进行消毒和包扎。
“和他一起检查的还有另外一名员工,后来检查结果出来医院只是告诉他,‘你的血液不正常’,这期间他也从没有感觉身体上有什么不适。”安女士说。
2020年11月13日,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感染部向张强下发《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确证结果告知书》。但此时,张强依然正常工作。
直到11月17日,成都市疾控中心送达检验报告,并告知张强及其家人。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20年11月17日出具的血浆检验报告单和尿液检查报告单均显示,张强的临床诊断为“HIV感染”(即艾滋病病毒感染),2020年12月17日,中心对张强的全血及尿液再次检验,结果同为“HIV感染”。
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公号介绍称,其前身为成都市第一精神卫生防治院,又名“锦江区精神卫生中心”,是经成都市卫生局核定的精神病和老年病治疗专科医院。
卫生部门介入调查
在家属看来,张强的感染与其在清运医疗垃圾期间被针头扎伤有关。安女士说,张强没有在外输液、输血的历史记录,也没有“私生活混乱”,“我们家属中也没有感染者,除了他工作所在的医院外,他没有其他在外感染的可能。”
对此,1月31日,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微信公号发布《关于媒体视频号转载报道“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违规操作致六旬保安感染艾滋病”一事情况声明》,其称,医院的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规范处置,对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相关人员严格执行培训上岗和个人防护。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检验报告单。受访者供图
院方称,张强于2001年8月入职,2008年起在医院第二住院部工作。而第二住院部自2008年建院以来,从未收治过HIV感染者和艾滋病人。
此外,院方表示,张强是在2020年11月13日的员工职业体检中被查出HIV抗体阳性,医院第一时间进行传染病上报,并将其送往成都市公卫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目前,张强在家休养,医院“继续全额发放薪资”。
医院称,2020年12月11日,张强曾向院方致函,要求先行支付150万元至200万人民币。院方曾积极与当事人及家属沟通,但一直未果,最终建议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下一步,医院将继续与当事人保持沟通。
不过,在安女士看来,上述金额是家属方应院方要求写下的诉求,是希望医院支付治疗的费用,并非“索赔”,“只是希望与医院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2月1日,新京报记者多次致电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二院区罗姓院长的办公室电话,截至发稿一直未获回复。
新京报记者从成都市卫健委获悉,目前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具体情况暂不方便透露。另外,成都市锦江区卫生健康局一工作人员称,已收到关于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的相关情况反映,目前正在调查处理中。
洋葱话题
▼
你对此事怎么看?
后台回复关键词“洋葱君” ,加入读者群
地下代孕“流水线”:“手术室”里的孕妈、卵妹和被退单的弃婴
1个孩子,2万字档案,300页指南:服刑人员子女政府救助网络栖霞金矿救援:11名矿工成功升井,障碍物中发现空洞成救援关键
有你“在看”,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