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晚,在牙买加金斯敦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宣布,将“太极拳”和“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第15届常会于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常会共评审57个国家申报的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太极拳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世代传承,习练者遍布全国各地,并在海外有着广泛传播和传承。太极拳对于习练者的性别、年龄、体质、职业、民族没有限制,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太极拳是由我省牵头申报,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共同推动,成为我国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中唯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1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太极神拳,妇孺皆咸;流派纷呈,蔚为大观;风靡全球,海北天南......太极拳源于温县陈家沟,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太极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依据,结合武术众家之长而创制,又被称为哲拳、文化拳。目前太极拳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有4亿多人,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最佳健身运动方式。
“这是自太极拳创立以来,最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领导小组副组长严双军说:“从开始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成功入选,太极拳终于实至名归地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大道之源,法式于地,取象于天。”河南理工大学太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柏利认为,太极拳成功申遗,是太极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太极拳蕴含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淡化竞争和睦相处的交往智慧,倡导互利共赢的价值观念,将在全球跨文化传播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太极东方来,五洲谱新篇。近年来,太极文化发源地河南深入推进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重点将太极拳作为黄河文化的顶流IP进行推介挖掘,讲好“黄河故事”、弘扬太极文化,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富有成效的“河南贡献”。
焦作方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申遗成功为新的起点,积极推进“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建设,充分发挥太极拳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优势,打造国际太极文化交往研习传播中心。
太极拳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
2006年5月,太极拳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河南省焦作市正式启动太极拳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并与中国的其他项目共计35项,一同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不过由于中国申报项目相对较多,且太极拳相关的材料准备并非十分充足,因此首次申遗之路只能以失败告终。
2009年,太极拳第二次申遗,并一路过关斩将将相关资料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但就在距离申遗成功只剩一步之遥的地方,太极拳再次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
彼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限制申报数目,当年只准报两项。中国最后确定申报了京剧和中医针灸,太极拳被搁置。而这一错过,便是漫长的11年。
2017年,有外媒报道,其他国家存在“抢报”太极拳申遗的可能,这一度使得不少人开始担心,中国的太极拳能否顺利申遗成功。
好在,这些忧虑都在现在得到了化解,历经十余年,太极拳终于申遗成功。
太极拳申遗的重大意义
01
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太极拳起源于我省,传播于世界。太极拳列入代表作名录,必将更加让国人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02
增强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可见度。太极拳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人际交往的纽带,太极拳列入代表作名录,必将进一步在全球提高保护传承太极拳的共识,彰显太极拳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03
更加有利于宣传推广。太极拳植根于社区生活实践,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将使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更加珍视该遗产项目,进一步促进不同流派就拳理拳法相互切磋,太极拳馆、协会、研究会和习练者交流互动。
送王船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申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