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郑州12月18日电 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了解,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多年历史,现已传播到了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近4亿人,是风靡全球的“世界第一健身运动”,是独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魅力的“国家名片”,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昨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线上会议通过决议,将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说道,近年来,焦作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原则,太极拳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焦作被中国武术协会授予“太极圣地”称号,中国民协、中国武协先后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等。这次申遗成功入选,使太极拳进一步得到世界肯定,正式走向了世界。继前人之智,成当世之功,开未来之局。
太极拳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由陈王廷创编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得到不断丰富,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太极拳列入代表作名录意义重大,更加坚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增强太极拳在国际上的可见度。目前,太极拳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与人际交往的纽带。太极拳列入代表作名录,必将在全球进一步提高保护传承太极拳的共识,彰显太极拳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植根于社区生活实践,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将使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更加珍视该遗产项目,进一步促进不同流派就拳理拳法相互切磋,太极拳馆、协会、研究会和习练者交流互动。
据悉,根据原文化部相关指示精神,太极拳于2008年正式启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将太极拳作为中国唯一项目列入2019年新一轮申报工作,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组织太极拳申遗相关材料撰写、视频制作等工作,共涉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地区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南焦作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河北邯郸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河北任县王其和太极拳,北京吴氏太极拳,天津李氏太极拳)。
河南省高度重视太极拳申遗工作,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对申遗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迅速成立了申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强有力的专业人员撰写文本、拍摄申报视频。2018年下半年,文化和旅游部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北京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召开评审会,对申报文本、照片、视频及相关材料进行完善修改,最终于2019年3月26日定稿并上报文化和旅游部,由文化和旅游部按时顺利上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近年来,河南省在太极拳的挖掘保护、文化传播、对外交流、文旅融合、传承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卓有成效。
扎实开展调查及建档工作
河南省对太极拳相关历史文献和珍贵史料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极拳数据库。完善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先后认定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238人,和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15人,并对列入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经费补助,支持他们开展太极拳保护传承活动。
多渠道推动传承教学
省内相继举办了太极拳大师公开课、拳师培训班,定期举办陈家沟太极拳全国邀请活动、陈家沟陈氏太极拳交流活动。太极拳已成为焦作市中招考试必考科目,并纳入温县中小学教育必修课程。
注重整体保护
2011年,原河南省文化厅认定温县太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展整体性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了太极拳重要遗产实践场所和纪念地的维护、修缮,包括创始人陈王廷故居、宗师杨露禅故居、和氏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等。
多渠道宣传推广
焦作市重点打造了“一赛一节”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太极拳“六进”、“太极拳进边疆”、“一带一路太极行”等推广活动。2019年,陈氏太极拳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2020年,叫响“太极功夫之旅”品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加强协同合作
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支持下,2017年1月,温县牵头7个社区自发成立了太极拳保护协作委员会,采取共同行动,保护该遗产项目。(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