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制作的20集大型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六集《水清业兴绿映济源》9月8日18:20登陆央视综合频道(CCTV-1)。
王屋山下,济水河畔。济源,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拍摄地城市。《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六集用产城融合的方式向您讲述黄河岸边的工业城市如何让李白笔下“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千年盛景在这里得以延续,向您讲述济源如何在践行“两山论”的道路上成长为“工业城市发展”与“黄河生态守护”和谐共生的杰出典范。
绿色发展:产城融合开新局
在济源,绿色循环经济消弭了‘产’与‘城’的对立,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发展融为一体。豫光集团稀有金属萃取及应用技术,万洋集团“铅锂双循环”领域的新布局,济钢水循环利用的技术革新,以及金马能源氢能产业的崛起,济源工业脉搏与黄河生态同频共振的背后,是技术的突破和观念的觉醒。
守护绿色:生态修复焕新生
黄河岸边的鱼鳞坑是愚公儿女守绿护绿的创新之举,它像一张张渔网网住大山,不让一粒土流失到黄河;王屋山上,新时代的愚公人熟练操控无人机巡山护绿,太行山深处,一段延续三代人的人猴情缘,以及济源特有的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冬凌草种植,折射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享受绿色:产城融合惠民生
黄昏下的黄河湿地公园,黑鹳、大鸨等珍稀鸟类回归,238种鸟类在此栖息;依河而建的蟒河公园里,晨练的人群和嬉戏欢笑的孩童,以及远处传来抑扬顿挫的优美唱腔,还有那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大沟河,周末前来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人们徜徉在绿色的海洋里,显得是如此静谧、和谐的生活场景。
从“工业围城”到“产城融合”,从“环保压力”到“发展动力”。济源的答卷证明:保护与发展并非取舍,而是共赢。这便是济源,从李白笔下的“物象千万”,到今日触手可及的生态繁荣与民生幸福,这份壮美画卷的底色,是一代代济源人敬畏自然、坚韧治水、勇于创新的愚公精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岸畔工业之城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