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郑州市管城区建兴路小学一女教师留遗书后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根据遗书内容,课外工作压力大疑似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管城区教体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对此事深感遗憾,相关部门已介入处理。
极端事件发生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真相如何尚需等待权威的调查结果。但事件发酵的焦点以及所引发的叹息、共情、吐槽乃至声讨,都指向了教学之外繁重的杂务工作,正在成为教师的不能承受之重。
教师的“主场”本该在课堂,教书育人。如今,却从课堂无限延伸,频繁的上级检查、多而杂的材料拟写甚至有时喧宾夺主,各种考评、比赛、摸底、排查、填表等与教育教学科研无关的事物更是让他们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早在2018年,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就曾呼吁,要把时间还给老师。一年后,中办、国办印发给中小学教师减负的意见,用制度为教师减负迎来实质性进展。
2021年,“双减”成为教育领域重头戏,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却有增无减。有研究机构报告显示,超七成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
“双减”意味着教育主阵地回归课堂,校内提质的重点落在了高素质的教师、高效能的课堂和高质量的课程等方面,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这个角度看,评优评比也好,督查检查也好,初衷都是为了更加客观地衡量教师的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以评估体系促进教学质量升级的螺旋式发展。
教师的精力本该更多地放在课堂之上,但当行政任务喧宾夺主,“表哥”“表姐”的调侃就不能只当作一种玩笑或者自嘲而消解了。
靠检查推进学校工作的做法,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教育工作关系着人才培养,最忌如此。
从个体悲剧到群体困境,纠正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刻也不能松懈。而究其原因,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公平、不合理、不科学必须要改。
教学之外的非核心任务占据了教师如此多时间、精力,又何尝不是另一种“PPT至上”?换句话说,教师减负的治本之策,还在于评价体系的校正。
教师减负,既要从源头上减负,也要还教育工作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掩耳盗铃。科研需要静下来,教育同样需要静下来。
“什么时候老师才能只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师怎么能教出来积极乐观的孩子?”希望未来,再不会出现这样的锥心之问。